去年夏天的时候,我们在行动村互助社群里分享了古巴纪录片《THE POWER OF COMMUNITY – HOW CUBA SURVIVED PEAK OIL》,并在10月的时候, 举办了观影会🎬。
在面临石油危机的时候, 古巴采取了都市菜园,永续耕作,土地配给,医护人员在地化, 建立更多在地大学减少长图旅行, 建设公共交通, 在城市设计中强调公共空间, 寻找替代资源,用太阳能替代石油等方法。
这一系列的操作,让古巴成功度过了石油危机, 在地球另外一端的古巴似乎离我们过于遥远, 以至于像我这种“木头人” 对这种“远方的哭声” 似乎…毫无感觉😶。
但就像是这次的疫情一般,远方的哭声,变成了近处的哭声, 我们无法再隔岸关火,事不关己,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隔空链接并行动了起来(🚀改变潮水的方向 | 30个青年社群在行动)。这一幕我们也曾在08年的汶川地震中见到过…
但就像是当初在群里分享这部纪录片的时候,行动村社群里的成员@费不丢提出的:
社区是不是只有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才更有可能相互联结,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营造?🤔
我们开始思考,待到疫情结束,我们乖乖的回归原来的社会次序中去之后,我们是否依然能够保持联结? 👩👩👧👦👨👨👧👧
一个人的大困难常压倒个体,但一群人的大困难常能被转化为更大的正向转变,只是这个正向转变可能是不可持续的....
但我们希望, 不只是共苦,也要同甘。 ❤️
那么在“和平年代”到底为什么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营造中?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是社区营造? 🏡
社区营造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当代以陌生人为主体的社区结缘为美好和谐的社区, 培养居民们成为有温度有责任心, 关注公共事务,且积极参与的人。从而营造出有温度的社区, 让社区成为一个共同体。
社区营造的概念其实并没有一个完全的标准答案, 社区营造是由每个社区居民, 共治伙伴,街道,居委, 物业, 空间运营人, 规则制定者, 合作伙伴,等各个利益相关者共同来定义的, 关于如何营造出一个人人互连, 关爱的社区。
那为什么我们要加入社区营造? 😎
在韩国电影《小委托人》 里描述了一件触目惊心的虐童事件, 事件的主人公和她的弟弟常年被继母虐待, 最终弟弟被殴打致死, 影片中的邻居虽然听到姐弟俩天天被打哀嚎的声音,但是却依然无动于衷,即便有人提出说,我们要去不要去看看,也会有人劝到说“算了吧, 我们管好自己就是了” 。
虽然“多管闲事” 并不被视为美德,但在现在的时代, “多管闲事” 却变得稀缺。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互惠互利, 相互扶持的社群中, 我们至少可以尽可能的避免这些类似悲剧的产生。 正好前几天也在朋友圈看到疫情期间, 一个姑娘给隔壁天天打小孩的邻居写了一封信的文章 (疫期反家暴|听到邻居打骂小孩后,我给ta们写了一封信), 果然是中华好邻居!
很多人看《请回答1988》的时候,都表示相当羡慕电视剧里的邻里关系, 因为一个好的社区是互相扶持,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 同时说不定还能顺便帮你把娃的人生大事给解决🤦♀️。。。
其实我们从小就享受过社区带来过的美好, 我们之所以会对班集体感到怀念😳,之所以许多人在军训结束的时候感到伤感😭,那是因为,我们都曾在一个社群中,共同经历过具有共同目标的一段时光,而我们也深刻的感受到自己同一个集体的连接。而我们就是彼此的社会资本。
就像是这次我们担忧自己所在的社区会不会在这次疫情中“中招” ,是否有完善的监督体系,是否人人都配合健康检查,自我隔离一般, 一个好的社区有时候就像是“一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关系, 而社区营造能做的便是增加每个人的社会资本,从而让这个社区的孩子们更健康的出生,更好的生活学习,接受良好的教育,更不可能失学,卷入犯罪活动,自杀或他杀。
因为邻里互相信任,互利互惠, 社区将更加安全, 美好。随之而来, 也会让这个社区的人们更加容易实现所谓“金钱”上的成功, 更加容易获得高薪的工作, 创造财富。而通过同他人的交往互动,也让每个人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更加的健康与幸福。
(以上结论均有数据研究支撑, 请参考《独自打保龄》)
社区营造的方式也是多元的,但这是一个刻意的过程, 同样是环保议题,行动村上发起者们由于兴趣、特长、希望的发展方向等,自然做出不同的项目,最后可以看到一个集体的多元解决方案合辑——不是所有人都要去捡垃圾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要去做酵素的。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引导更多的公众找到自身的需求以及能做的事情,形成闭环。
社区营造终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只是希望在这次疫情过后,我们依然可以保持互联, 不管是营造自己的社区,还是去别的社区营造, 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
更多参考:
古巴石油危机纪录片: https://www.communitysolution.org/bookstore/filmandvideo